病人血液管理助优化用血补铁助减非必要输血
病人血液管理助优化用血补铁助减非必要输血
铁质是身体造血的必要「原材料」,一旦数量不足,可导致缺铁性贫血。以往受制于传统药物的局限,往往需要输血。不过,血液及血液肿瘤科专科王绍明医生强调,输血只是替代治疗,犹如暂借「红血球」,并非治本,输血更可能引致不良反应。幸而随着药物进步,如新型铁针及铁丸,能更有效地帮助患者自行制造足够血红素,从根本改善缺铁性贫血。王医生指:「治疗的改进有助本港近年推行病人血液管理,以提升病人的治疗效果并纾缓对血制品需求的压力。」
缺铁为贫血常见成因输血非最佳解决方法
世界卫生组织早于10年前已提倡病人血液管理,透过增加患者血红素、减少失血等方法以改善贫血,以提升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输血。王医生指出,改善骨髓造血是其中一个重要支柱,贫血是本港最常见的血液疾病,其中一个主要成因为缺铁,然而,过往不少患者认为「贫血便需要输血」是顺理成章的,但王医生指出这观念并不完全准确。
传统治疗有局限影响治疗效果
除输血以外,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方法还有口服铁丸或以静脉注射的铁针,直接为身体补充铁质。惟传统药物各有局限,如口服铁丸需空腹服用,有较大机会引起肠胃不适,例如便秘;而传统铁针则容易导致副作用,如过敏反应,而且输注时间较长,一般需要数小时,影响患者的生活素质。王医生提到,传统治疗的副作用及安全性或令患者及医生感到忧虑,影响治疗效果。
王医生更指出:「输血有可能出现副作用,例如难以完全排除血液中的致病原,患者有被感染的风险,亦有机会出现发烧、过敏、增加心脏负荷等的不良反应,不利患者整体的病情管理。」如患者并不需要紧急输血,现时医学上亦有其他「出路」。
新型铁针治疗效果更显著助患者自给自足
随着医学进步,现时有副作用较少的新型铁丸,以及安全度较高的铁针。对于出现贫血症状的患者,新一代静脉输注的铁针份量较高,为患者快速补充大量铁质,足以让患者的身体自行制造4至5包血,病人在接受治疗数日后症状已开始得到改善,而1至2星期后血红素明显得到提升,而且输注过程只需15至30分钟,治疗效果和效率更显著。王医生形容,这等同「授人以渔」,即从根本补充身体的铁质和帮助造血,而非一直依靠输血替代治疗。
王医生分享临床经验,有医院妇科自2017年采用病人血液管理,医生仔细评价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情后,为适合的女士处方新型铁针或铁丸,不单有效治疗病人,输血量更下降超过一半。王医生总结时指出,病人血液管理配合新型治疗,不单可以降低医疗系统对血制品的需求,更有效地将有限资源集中于救治危急患者,更大的好处是有望为缺铁性贫血患者针对性地解决问题。
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
血液及血液肿瘤科专科 王绍明医生